特别提到柳家告的竟是“忤逆不孝”之罪!
贾母闻言脸色大变,怒声骂道:“岂有这样放屁的事!他老子娘都死了多少年,更别提老国公了,做伯父的也敢问他不孝?柳家真是一点儿脸面也不要了吗!”
自始至终,柳二郎垂首而立,沉默不语,孤单无助的样子。
贾琏在旁继续煽风点火:“老祖宗,这事柳家做的着实不像话,所为的也不过是戏园子。再怎么说,二郎也是我贾家外孙,不看僧面看佛面,岂容他们如此作践……”
欢喜心情破坏无遗,贾母听得头疼,对外孙说道:“我当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儿呢,你就愁成这样!衙门也不是他家开的,柳家的话更不是王法!”
转头对贾琏道:“去取了你叔叔名帖,请那审案的堂官儿务必秉公办理,否则我家是不依的!”
“老祖宗果然最爱二郎!”
贾琏笑嘻嘻道,行个礼,一溜儿烟的去找贾政领帖子了。
柳二郎此时方缓过劲儿来,对老祖宗感谢连连,激动不已。
一时间祖慈孙孝,其乐融融。
柳湘莲心情放松,也不介意与宝玉谈谈新戏,又和众小萝莉言笑一番,不消细说。
西城察院。
前明曾在京师设巡城御史,本朝沿袭明制,以巡城御史督率五城兵马司,掌京城治安,审理诉讼,其官署被称为五城察院。
柳家便是将诉状投递到西城察院。
现任巡城御史名为李慎忠,年近四十。因主管西城治安与诉讼事,平时难免与勋贵外戚打交道,很多时候对方只要不是做的太过分,也会卖个面子,不作深究。
比如已经不可能再发生的“张华状告贾琏”一案,“那察院深知原委,收了赃银。次日回堂,只说张华无赖,因拖欠了贾府银两,枉捏虚词,诬赖良人。”这就是完全颠倒黑白了。
这日李慎忠在衙署办公,接到柳家诉状粗略看过以后,便觉有些为难。
无他,诉状所言,不合于法,却深合于礼。
考虑到今上以孝治天下,格外重视孝道,而柳家亦是国公府,轻易得罪不得,况且只是处置族中子弟,并无多少难办之处,他便将诉状收下,准备择日审理。
是夜,柳家二房的柳茁亲赴李府,送上八百两纹银。
原本公中出了一千两用作打点,被他昧下两百两作为跑腿的辛苦钱。
他也不直言要如何,只说这个弟弟闹得实在不像样子,不服族中管教,只能送交大人代为管束。
什么意思,不言自明。
对于这位柳二郎,李慎忠也所耳闻,知其最近因写戏本名声大躁,倒也没什么了不得的。
他也不是什么清官,一者清官日子难过,京师居大不易,二者不合于众也容易被排斥。
他奉行“圣人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”便心安理得收了银子。
天地间孝最大,这位柳二郎行事的确过了些。
不料次日形势突变,令他原本浑不当回事儿的态度,随之有了天翻地覆的转变。
先是几家勋贵甚至宗室投了帖子,并无为柳湘莲开脱之言,似乎只是临时想起,顺便提及此人,赞赏几句人品上佳的话,别的什么都没说。
可这是何意他会瞧不出来?虽然这些人家并非大权在握,也令他深觉棘手。
这还没完,不久荣府贾家嫡孙贾琏亲来,带着叔父贾政名帖,说柳二郎乃是贾家外孙,因老太君宠溺过度,年幼懵懂,行事或有不妥,请代为管束,不胜感激等等。
这个“管束”的意思和柳家所说可是截然不同,分明是反话!李慎忠岂能连这个都不懂?
没想到小小少年,名不见经传,只因写个戏本儿,竟与这许多权势之家勾连!
此案一旦处置不当,定会得罪许多人,反受其咎。
关键是没必要冒着偌大风险为柳家火中取栗,得不偿失。
可柳家情面也不得不顾,还收了银子呢,此事着实难办。
李慎忠待在衙门里,全无了办公的心思。
左思右想,并无两全之策,大感怅然,唤来师爷为他出谋划策。
官吏无论是科举出身还是纳捐出身,往往都缺乏处理日常政务的经验。
所谓“问刑名,不谙律例,问钱粮,不识度支”。师爷便显得格外重要,正所谓“无幕不成衙”。
被唤来的这位师爷姓陆,年近六十,日常负责案件审理,属于刑名师爷。
落座后,听过此事的前因后果,他只稍作思索,便捋须而笑,端茶慢饮。
见状,知其必有解决之法,李慎忠忙走下来,恭敬作揖请教。
陆师爷也不拿大,如此如此解说一番。
李慎忠听了亦觉甚妙,拍手笑赞:“陆公妙计,诚可谓‘不战而屈人之兵’矣!”
喜欢红楼鼎革请大家收藏:(www.luding333.com)红楼鼎革鹿鼎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