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?那些大臣呢,李自成攻下京城之后,那些大臣包括贵族大部分都投降了,等到满清入关,他们又投靠鞑子。”
“这些人还真是无耻。”佩姨厌恶地说道。
“是啊,他们这么做了,但是又有几人被骂呢?他们为什么这样?因为他们觉得皇帝是至高无上的,决定了一切的事情,那么出了事情,所有的罪责自然要由皇帝一个人负责。”
“这就是为什么王朝总是更替,但是大家族却可以传承千年。如果要让一个王朝存在的更加久远,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限制皇帝的权力,将原本属于皇帝的权力适当地分散出去。”
“这样的话,哪怕是某一代的皇帝昏庸无能,也不至于让皇朝就走向灭亡。”
“好啦,不聊这个了,我有些听不大懂。”佩姨笑道。
她是感觉时间有些晚了,不能再继续浪费李嗣兴的时间,所以不再继续聊下去。
实际上,她知道这些事情也没有用,在这方面,她帮不了什么忙。
“我再坐一会儿,写点东西。”
听到李嗣兴要写东西。佩佩细心地帮他取了一张白纸。
然后给砚台中加了一点点水,小心的研磨起来。
李嗣兴用小楷在纸上写上《万民法》三个字。
“盖万民之法,旨在保障万民之基本权利,人人生而平等,有人为民、有人为商,有人为工,有人为士,人有特长,有努力与懒惰,盖有后天之不同。皇帝者,由于民族家国之存续有大贡献者为之,为万民共仰。然其子孙乃是阴祖宗之徳,或有不孝者,故皇者亦不可任意而为,须守万民之法……”
也许是因为与黄宗羲的聊天,让李嗣兴产生了灵感。
他提笔一口气写了几千字。
这不是一部万民法,只是他自己对万民法的一些想法。
他准备写下来交给黄宗羲,里面有一些想法比黄宗羲的想法还要前卫,也许现在还不适用。
但是思想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总要超越现实,要不然这个社会又如何发展呢。
佩姨见李嗣兴写的认真,没有忍心打断,但是时间确实已经很晚了,书房的挂钟已经到了子初。
他走出书房,招呼岩龙去后院找来苏可儿。
很快睡眼朦胧的苏可儿被叫了过来。
“姑姑,对不起,可儿没忍住,先睡了。”
“嘘……小点声,你去煮点糜子粥,再蒸一笼水晶蒸饺给世子,现在还在写东西,估计一会儿肚子就空了,殿下肚子饿容易失眠。”佩姨没有怪可儿,事实上,大户人家的丫鬟都要等主人睡了之后才会睡的。
不过李嗣兴这个夜猫子,经常办公到半夜,也不能太苛求底下的人,毕竟人家一大早还要起来干活的。
李嗣兴正准备收笔,突然闻到了一股香味。
这才发现苏可儿正端着一个托盘站在门外。
佩姨走过去接了过来。
“呀,都这么晚了,佩姨,你咋还不休息去?”
李嗣兴抬头正好看到了房间里的挂钟。
“我怎么能将你一个人留在这里?下次不要这么晚了,我估摸着你的肚子要饿了,吃点东西垫一下,然后去洗漱吧。”佩姨将吃食放在了李嗣兴的面前。
她又走到苏可儿边上说道:“可儿,你去让小婉给殿下准备洗漱的东西。”
苏可儿点头离开。
李嗣兴看着桌上的小米粥和水晶蒸饺,食指大动。
他的饮食一向简单,不喜欢大鱼大肉,山珍海味。
但是这种简单精致,他并不排斥。
衡州府,衡阳的一个小山村中。
四十一岁的王夫之将手中的一张纸头烧掉。
这张纸上写着一首诗,内容是:“月上林间夜,烟含山际秋。蛙吹传静乐,尻马足仙游。抱瓮安园䔩,忘机定海鸥。馀生随大冶,沤沫委东流。”
这首诗是去年清军攻陷永昌城的时候,王夫之含恨而写。
王夫之本是湖广人,年轻时随着兄长学习,后来又入岳麓书院游学。
在四书五经方面的造诣颇深,尤其善长《易经》。
清军攻陷衡州时,王夫之全家逃散,父王朝聘、叔王廷聘、二兄王参之及叔母在战乱中死亡。
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嘱其子女要抗清到底。
因此王夫之是绝对不会投降满清的。
他曾经在永历初年投奔永历皇帝,任职行人司。
后来被人构陷入狱,再后来又回到衡阳。
李定国收复衡阳之后,请他出山。但是当时孙可望把持朝政,因此他拒绝了。
直到现在,王夫之听说李定国已经收复两广,打下赣州府,而且现在拿下了吉安府的大部分地方。
他在想要不要去投奔李定国。
可是现在的李定国与当初的孙可望一样把持朝政。
说实话,他对李定国的观感还不错。
在去年满清攻下永昌时,王夫之那时已经绝望了。
可是很快,战事的发展让他摸不着北。
作为一个隐居山林之人,王夫之得到的消息非常的滞后。
当他得到消息的时候,明军已经拿下了桂林。
在桂林的孔有德旧部逃到永州,才将消息传到衡州。
王夫之那时候就萌生了从新出仕的打算。
但是他后来听说,永历皇帝并没有还朝。
现在滇京城内是太子监国,朝政被李家父子把持。
李定国力挽狂澜,让大明绝处逢生,这是大功劳。
但是王夫之心中似乎有一道坎,自己过不去。
“夫君,还在想那件事情?”
王夫之的夫人是襄阳郑仪珂之女郑氏。
郑氏是大家闺秀,跟这王夫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颠沛流离,要么就是归隐山林,吃尽了苦头。
但是郑氏从来没有怨言,她知道自己的夫君是一个非常有才华之人。
“唉,为夫想要为这大明朝做一些事情,但是不知现在的大明朝廷,还是不是大明的?”王夫之叹息道。
“夫君,您不愿意为满清出仕,是因为他们是鞑子朝廷,而您心向的大明,是汉家的大明。只要是汉家的大明,夫君又何必纠结其是否姓朱呢?”郑氏劝慰道。
PS:求月票,求推荐票!
喜欢我带明末回汉唐请大家收藏:(www.luding333.com)我带明末回汉唐鹿鼎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